自2010年起,伴隨改革開放大潮運勢而生的首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已走過十年。寬松的市場環境、肥沃的政策土壤,吸引了任仕達、萬寶盛華、諾姆四達等一批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聚園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之路。2020年12月4日,為回顧產業園發展歷程,研討新發展格局下人力資源服務發展策略,中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峰會暨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十周年系列活動儀式在上海靜安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趙祝平同志出席峰會并致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司長孫建立同志做峰會主旨報告,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局長趙永峰同志、中共靜安區委書記于勇同志,中共靜安區委副書記、靜安區區長王華同志,中共靜安區委常委、靜安區副區長劉燮同志出席本次峰會,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余成斌同志主持。
隨后在以“面向未來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在靜安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光榮的主持下進行,上海諾姆四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蘇永華博士在談到未來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和憧憬時表示,在過去幾年的人力資源產業發展對人力資源行業提出了四點要求和目標,即產業化、專業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但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人力資源產業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則需要尋求更深化的發展以及更創新的發展。
蘇永華博士表示,未來人力資源發展趨勢還應向“新三化”的目標深入和延展,即“數字化”、“職業化”以及“中國化”。
數字化
目前數字化發展和轉型幾乎是所有企業和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對于數字化的理解也不能夠停留在過去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的舊模式中。數字化的核心是要將我們的服務對象以及業務的過程,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標注。在人力資源發展領域,人作為人力資源的核心對象,如何將人的特征進行數字化和標的化是行業所面臨的難題,目前對于人的數字化還僅僅局限于性別、年齡、學歷等表象特征,如何將人的特征、行為等底層的邏輯進行數字化標注將成為下一階段人力資源發展的工作重點。
職業化
職業的發展是隨著產業的發展而派生和豐富起來的,所以人力資源應當順應產業的發展,建立不同職業的標準、規范和能力要求。將不同職業進行深化、細化的同時進行模塊化管理,通過人力資源發展職業化道路的探索與嘗試,將有利于賦能未來人力資源發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能級提升。
中國化
雖然我國已經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其他的領域,許多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線,但是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許多領域的管理體系以及管理工具仍沿用西方的術語和體系,這樣不僅束縛了國內行業的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創新,而且國內的學者、管理者為了彰顯所謂的“國際化”,其研究成果也不得不披上西方的話語體系,長此以往對我國的創新發展帶來諸多不利。
蘇永華博士在峰會現場還強調了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各個行業都應在不同領域內發揮中國智慧,在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我們更應當積極探索人力資源管理產品以外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文化的輸出,這也是在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參加本次活動的嘉賓還有: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委、市財政局的相關領導,相關省市產業園區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領導和代表,以及國內外人力資源服務業企業代表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