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技術人才是企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改革文件的出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工作迅速推進。立足于大型能源集團實際,并結合當前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神,從構建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推進評價標準建設、優化評審程序和配套建立智慧評審系統等4個方面,論述了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對大型集團解決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評價機制;評審制度;評價指標;評審系統
1
引言
專業技術人才作為企業人才隊伍中的重要方陣,肩負著企業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任。完善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把握好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建設的核心和重點,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2016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中的問題提出了要求。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16〕9號),重點提出了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自主評審。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強調要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并通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重點解決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準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服務不夠規范配套等問題[1]。2018年,中辦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8〕6號),指出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2]。這一系列重要文件對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提出了總體性、方向性和原則性要求,并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以往人才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的必要性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是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精神的重要舉措。大型能源集團作為能源供應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必須加快落實改革新要求,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完善評價制度體系,打破制約技術人才發展的條條框框,推動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工作實現新提升。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必然要求。構建精準科學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標準,解決以往職稱評審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加大對一線創新人才的正向激勵,引導廣大技術人員崗位成才,對打造能源行業人才高地,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人才隊伍意義重大。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是提升人才評價管理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國家能源集團為例,每年初、中、高級職稱評定人數接近1.5萬人,涉及二級公司76家、基層單位800多個,組織好年度職稱申報和評審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以往職稱評審工作中,由于采用紙質評審材料,職稱申報人員需要填寫大量個人信息和業績材料;評審專家和評審工作人員需要重復查閱核對大量材料,尤其是職稱工作人員還需要從事繁雜的評審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和大量重復的機械性工作。通過優化評審程序和建立智慧評審系統,可以有效提升人才評價管理服務能力,減少評審過程中大量重復性工作和申報人填寫材料數量,減輕評審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的勞動強度。
3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的方法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圍繞大型能源集團專業技術人才發展需求,構建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人才評價機制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深入研究論證,既從造就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隊伍目標倒推,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束縛人才發展的問題順推,全面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制度體系。
二是堅持突出重點,構建體現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的評價標準,既以集團人才現狀為出發點,又充分落實中央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精神,吸收先進的人才評價理論,科學構建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標準。
三是優化評審程序,清晰劃分評審各方職責,營造規范有序、公平公正的評審環境和氛圍。四是加快配套智能人才評價系統建設,創新數據共享應用,實現職稱評審全過程在線辦理、自動識別填寫申報材料、智能審核校驗等功能,提高職稱申報的便捷化程度和評審工作效率,推動人才評價從傳統評價方式向數字化智慧評價轉變升級。
4
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
的具體措施
4.1完善評價制度,形成全面系統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
人才評價對實際工作具有配置、導向、激勵、約束作用[3]。為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在職稱評審制度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以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工作目標,系統構建由職稱評審管理辦法、職稱評審評分標準和職稱評審實施細則組成的職稱評審制度體系,貫通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和各類人才評價渠道,放寬不同專業系列技術人才職稱晉升,取消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考試成績的硬性要求,樹立正確用人導向,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和貢獻,以鮮明的導向激勵人才奮發進取。其中,職稱評審管理辦法作為職稱評審的基本制度和總綱,對評價指標、評價權責和評價程序等提出原則性的要求;職稱評審評分標準作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標準,是對職稱評審管理辦法中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的很好補充;職稱評審實施細則是規范工作人員、申報人和評委工作的操作指南,具體明確職稱評審操作流程和權責分工,是對職稱評審管理辦法中操作流程和權責分工內容作出的具體規定。
職稱評審系列制度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各有側重,形成有機統一整體,需要充分體現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需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破除影響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為技術人才干事創業、實現價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2推進評價標準建設,形成科學精準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指標
人才評價,理論觀點比較多,在實踐上也比較復雜[4]。它既包括人才的工作潛力評價、工作實力評價、工作過程評價、工作業績評價,又包括人才素質、行為和績效評價。在建立人才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職業人才成長規律,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5],應用知識、態度、能力3個維度來構建符合能源企業產業發展規律的評價指標體系,實行評價標準動態更新調整機制[6],促進人才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堅持將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首要內容,強調實行“一票否決制”;建立由體現知識維度、態度維度和能力維度的三大評價指標和12項評價要素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
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研究指出,評價分3個維度,即知識維度、態度維度和能力維度,如圖1所示。知識維度是指知識的儲備,主要來源于2個方面,即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積累,也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鮮明特點;態度維度是指勞動態度、勞動積極性,是連接知識維度和能力維度的橋梁;能力維度是指勞動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知識維度和態度維度的具體體現。職稱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是綜合隱性指標,無法直接衡量和評價。借助3個維度的區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學取舍,建立起體現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統一。
圖1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設置知識維度指標,將專業學歷、專業知識考試和外語水平等作為基本評價要素,有利于企業建設學習型組織,吸引高素質的人才,促進企業培訓,引導職工學習,鼓勵員工參加各類考試,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和素質,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值得強調的是,在外語水平考試方面,按照中央職稱改革要求,取消職稱外語水平考試,不作為限制性條件,將更能體現外語應用水平的標準化考試列為加分項;將專業經歷、崗位經歷等作為基本評價要素,旨在鼓勵專業技術人才愛崗敬業、勤勉盡責、立足于崗位,多作貢獻。
設置態度維度指標,將年度民主評議情況納入評價要素,充分體現技術人才工作主動性和職業道德,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鼓勵技術人才堅守道德底線,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民主評議情況還能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團隊協作性。當前科技創新更多是科學、技術、工程三方協同創新的結果,將民主評議情況納入評價要素更多是鼓勵專業技術人才主動參與團隊創新。
設置能力維度指標,將年度考核和工作業績成果作為主要評價要素,充分發揮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增強技術人才干事創業的責任感和獲得感。尤其是建立工作業績評價標準動態更新調整機制,將工作業績成果的評分要點覆蓋不同評審系列不同專業,總體上以企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導向,將評分點細化到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程系列,將改進工藝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技術難題、發現安全隱患,開發推廣應用新產品、新技術,主持參與項目可研、課題研究、國家行業企業標準制定和教材題庫編寫等作為評分要點。將科技成果獎項(課題研究成果獎項)和專利作為重要評價要素,充分體現激勵創新的原則,著重評價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原創價值和對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鼓勵專業技術人才鉆研技術,更多參與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工程和項目。合理設置專著(譯著)、學術論文評價指標,引導專業技術人才結合專業工作,積極開展學術研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整個職稱評審體系中,降低了學術論文的積分占比,增加了工作業績的占比。
4.3優化評審程序,形成規范有序的人才評價工作
明確各級組織職責。“誰用人、誰評價”,積極下放職稱評審權限[7]。集團層面應側重于政策制定、制度建設、協調落實和監督檢查評估,組織高級職稱評議、表決工作;子分公司負責中、初級職稱評審,并承擔高級職稱評審材料審核推薦工作,參照標準評價計分,提供年度考核成績;同時將副高級職稱的答辯組織工作授權給子分公司實施,通過差異性等值換算解決子分公司之間、專業分組之間評分的差異。“誰用人、誰評價”,用人單位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
明確各類人員職責。職稱評審材料審核過去強調層層把關、層層負責。首先是基層單位審核人初審,然后是子分公司審核人復審,最后是集團評委會組織專家交叉會審。經過3次審核,但責任不明確,看似層層把關、層層負責,實際上工作界面有些模糊。各項量化評分過去全部交給評委完成,評委參與評審時間短、任務重,具體情況不清,看似公平公正,難免忙于應付,質量得不到保證。將申報材料審核全權落實到申報人員所在單位審核人,并由申報單位提交評審材料真實性承諾書;將職稱評審客觀評分交給人力資源部門審核人員,將工作業績和評審答辯等評價交給評審專家,既客觀又高效。
規范公示、監督、檢查和追責制度。加強監督制度建設,把監督管理貫穿到職稱評審的各個環節,建立人才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8],嚴肅處理學術造假、申報材料造假等行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扎緊制度的籠子,實現監管制度化、常態化,保證職稱評審工作公平、公正、公開,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評審環境。
4.4構建智慧評審,形成高效便捷的人才評價服務系統
推進智慧職稱評審管理系統建設,需要堅持“讓數據多跑,讓申報者少跑”的信息化設計理念。通過集成多個數據庫,實現職稱評審全流程標準化申報、智能化校驗、在線評議表決和數據資源共享應用,能有效提升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工作的便捷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
將制度建在系統上。將評審制度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統,科學合理配置系統權限。通過申報管理模塊、審核管理模塊、答辯管理模塊、評審管理模塊,實現職稱工作從評審申報到評議表決全流程線上辦理。申報管理模塊通過內嵌標準化填報內容,實現了部分申報內容菜單勾選式填報,有效提升職稱申報數據準確度和便捷化程度。審核管理模塊通過對申報資格條件、業績有效性和填報資料規范性等內容進行自動審核校驗,可以有效提升評審審核效率。答辯管理模塊通過接入視頻系統,實現專家線上看材料、評業績和遠程網絡視頻答辯,進行“背靠背”獨立審核評價,充分保證評審專家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客觀性[9]。評審管理模塊作為系統的總開關,能夠對各單位、各層級、各系列職稱評審計劃、評審專家、業務工作人員、答辯片區進行統一管理和授權,同時還可向各級組織提供評審、數據綜合分析與應用等通用功能[10],例如在線生成評審通過率、評審結果通知文件和職稱電子證書等。
將系統建在數據上。深度挖掘“大數據”在職稱評審工作中的應用,一是通過評審系統接入外部中國知網數據庫和全國統一職稱評審信息系統,實現職稱論文一鍵查詢真偽和職稱評審管理系統與全國統一系統的互聯互通,職稱評審數據實時上傳人社部,職稱證書信息可在全國各地在線核驗。二是通過評審系統接入集團內部ERP主數據和培訓管理系統,實現對申報人員學歷、工作經歷、培訓經歷等基礎信息的自動讀取和自動填報;同時,職稱評審管理系統的評審結果數據作為ERP主數據中職稱資格的唯一寫入來源,可實時更新ERP主數據人員職稱資格信息。三是通過自建核心期刊數據庫、獎項數據庫、評審條件校驗數據庫,可實現標準化申報、智能化校驗以及核心期刊、專業獎項數據一鍵查詢。四是通過應用集團評標專家數據庫,并結合現有職稱評審專家,構建專業門類齊全的評審專家數據庫,實現同行評同行,用最對口的專家評最專業的人才。
5
對大型企業集團專業技術人才評價
機制建設的建議
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是一項系統的工作,要按照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總體要求去推進。其中評價標準和評審程序是關鍵因素,評審的信息化建設是落實標準和程序的基本保證。
1)人才評價標準要有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支撐,需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要科學合理、各有側重,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重業績、重貢獻,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制定職稱評價標準,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
2)專業技術人才評審程序,要嚴格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第40號令《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合理劃分評審各方職責,明確評審主體;尤其是在審核材料環節,要明確工作界面,真正做到“誰審核、誰負責”。建立人才評價誠信體系和監督體系,申報人員要對材料的真實性進行承諾,并為承諾承擔責任。嚴肅處理學術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3)專業技術人才評價要建立智慧人才評價系統,實現全流程標準化申報、智能化校驗、遠程答辯評議和數據共享應用。在智慧人才評價基礎上,要充分盤活評價產生的人才數據,分類建立專業技術人才數據庫,開展人工智能分析研究,開發人才畫像、人才盤點等人才管理工具,探索運用評審數據分析“識別”人才,為企業用人、育人、留人提供參考和指導。
6
結語
該大型能源集團推進評價標準建設,優化評審程序,構建智慧評審,經過3年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基本形成了符合企業實際、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科學、評審流程規范和智能、高效便捷的人才評價機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的數量和質量也逐年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各層級管理人員按照評價標準,在工作中積累學術成果、業績成果,有效推動了企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指揮棒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該集團在人社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整體框架下,從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標準、評審程序和評審數字化3個維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對同類型企業集團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文|趙宏興,焦海濤,朱曉敏,單晴(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文章來源:《煤炭經濟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09(006).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8-02-26).[2022-08-1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
[3]沈克正.建立與完善人才評價機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6):18-22.[4]蕭鳴政.人才評價機制問題探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6(3):31-36.
[5]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N].人民日報,2016-03-22(001).
[6]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改革評價機制激發人才活力[J].中國人才,2018(10):15-17.
[7]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積極探索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J].黨建研究,2021(1):10-13.
[8]浙江省委組織部.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浙江實踐[J].中國人才,2018(10):12-14.
[9]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全數據化人才評價管理體系構建與實施[J].中國石油企業,2016(10):106-111.
[10]高文洋,劉義鵬,王子強.關于建設智慧化科技人才評審系統的思考[J].學會,2022(2):41-45,51.